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生死一如的「願」與「遺書」

生死一如的「願」與「遺書」
依止大悲觀世音菩薩‧闡揚人本儒家之精神
於娑婆世界隨喜精進‧在蒼茫人間結緣點燈

        去年,2014,撰寫了一篇,「生命獨立的第一步:四十而不惑1。這是繼2010年完成「經濟獨立的第一步」2與「思想獨立的第一步」3兩篇論述後,經過漫漫的四年,才得以有足夠的生命歷練來撰寫出該篇文章。經濟獨立、思想獨立與生命獨立一直以來都是亦行居基本精神想要追求的:「生命的目的在教育,教育的目的在獨立,獨立包含了經濟獨立、思想獨立與生命獨立三個層次」。這個基本精神是在2006年撰寫家庭讀書會緣起4時所訂下的。其中將獨立分成三個層次時,只是一種理論的推想,並無整體的哲學結構。當需要向他人解說時,也只能用反證的模式來論述:「當人們不再懼怕任何經濟狀況時,那就是經濟獨立;當人們不再懼怕面對任何思想學說時,那就是思想獨立;當人們不再懼怕任何時刻的生與死時,那就是生命獨立」。但那只是從理解的果來推論,並沒有思想架構與實踐法則。直到2010年闡述甚麼是思想獨立與經濟獨立時,才將儒家的人本思想與孔子所述的人生歷程套用在這思想獨立與經濟獨立之上,但應如何來定義生命獨立?如何與原來的哲學架構接軌?如何能達到生命獨立?自己都還一直在摸索與探求中。經由4, 5年的生命歷練、禪修體驗、學習太極拳後,終於能夠較了悟地將自己所知解的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融合地架構出生命獨立的本質與修證方法,而其核心就是「知天命」11。也就是當你能夠認知甚麼是你生死一如的生命使命時,那就是實踐生命獨立的開始。所謂生死一如,就一世生命而言,就是活的時候如此地信仰與追求,與此同時也隨時願意如此而凋零。所以在去年撰寫「生命獨立的第一步」這篇文章的同時,也一直在歸納與演繹自己生命歷程中的緣與願。當完成了該篇文章後,在與他人分享的信件中寫下了我願意生死一如實踐的天命:「依止大悲觀世音菩薩,闡揚人本儒家之精神,於娑婆世界隨喜精進,在蒼茫人間結緣點燈」。這是我的願,也是我的遺書。在今年清明節前夕,我將試著闡述一下從自己的生命軌跡中推敲出契合自己生命本願的心路歷程,以及今後如何生死一如地實踐它。這除了讓大家有一個範例來追尋自己一定具有的,且可以生死一如的天命外;也是代表我個人將此願與遺書交付給宇宙間的「大律師」(天地鬼神)以作為發願的見證。

「願」是甚麼?願就是天命,願就是每個生命必然有的理想性,它是追求生命真、善與美的企圖心,但每一個人因為有不同的生命因緣,所以也會有不同的願,有的是偏真,有的偏善,有的偏美,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遠,有的近,但沒有高下優劣,也沒有好壞。但無論是甚麼樣的願,都必須是站在自己生命的軌跡上來架構、來演繹,否則都是空談與夢噫。從我個人的生命軌跡而言,無論是在少年、青年與中年時期,無論是在求知、交友、創作、工作等,除了業力外,最能夠驅動我生命的,就是人世間的生命昇華力與互助性。人間在佛家稱為娑婆世界,所謂「娑婆」就是「堪忍」,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壞,剛好還可以讓人來忍一忍地生活著。就是因為感動於人可以在不怎麼好的環境下都還能夠昇華生命與互助合作,我才會將家庭名稱取為「亦行居」,亦行就是見賢思齊,當見聞到更圓滿的事理時,自己也跟著做看看;這也是為什麼我將創立的事業稱為「HOPE_NET」,HOPE是每一個生命昇華的原動力,而NET就是要讓這些HOPE連結起來,而互相提攜與前進。所以,只因名利而競合的事務吸引不了我;對已然在人天中有所成就(無論是入世或出世)者,雖感佩但也不會想要特別去親近;對一些無悔改心的無望生命,雖然感到悲哀,但也不是我想要與能夠承擔得起的;對淨土的成就,雖然景仰,但也不會想在那裡居留的;對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雖令我豪邁不已,但也遠非自己的能力所及的,依此度量自己的心性與能耐之後,發覺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也是比較能夠做得到的,就是發願在人間隨喜精進與結緣點燈而已,而且不想在太好的人間,也不敢在太黑暗的人間,不想也不太敢單打獨鬥,而喜歡互助式地互相提攜,所以只想,也只能,在蒼茫的人間結緣點燈。蒼茫就是將亮未亮,將暗未暗,或者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當然,蒼茫是相對性的,當能力與心量不同時,所謂的蒼茫也會有所不同。已成就者看這世間,無論怎麼看,都看的到任何生命的光明性。在這樣的琢磨下,我寫下了願文的後兩句:「於娑婆世界隨喜精進,在蒼茫人間結緣點燈」。後兩句是屬「事」的,有了要成就的事之後,那就要來推溯能夠成就與包涵這些事的理是甚麼?所以也依自己的知解與信仰而自然而然地寫下了第三句:「闡揚人本儒家之精神」。此三句,除了發願在人間外,在過去雖然沒有將這些願文撰寫下來,但在生命的實踐上都是如此依循的。所以對我個人而言,整理出來這三條願文與否,對我的生命整體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與進展,生命還是不夠落實,身心還是常常地惶惶不安。就在真的要推敲出整個完整的生命願文時,才依稀地感覺到欠缺什麼?此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出現在腦海中,這才發現一直沒有將「止於至善」在生命中標註出來,所以也沒有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地有所依止與實踐。「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沒有依止於至善,必然不可能能安心。所以在同時,自己應該止於甚麼樣的至善的念頭開始竄起。在一路走來的路上,也曾經使用過不少法門,包括觀音法門、淨土念佛法門、禪修法門、懺悔法門,所以當環視周遭可以依止的佛菩薩時,才驚覺自己一直以來與觀世音菩薩是有較大緣分的,而且既然是要在娑婆世界混,哪有甚麼比依止與此娑婆最有緣分的觀世音菩薩來的最直接呢?於是願文中的第一句就此出現:「依止大悲觀世音菩薩」。當此句出現後,整個願文就此完成,身心也頓時安定下來。完成此願文後的幾日,生活沒有任何改變,沒有任何奮發圖起的波瀾壯志,也沒有易水寒的悲壯情節,只有在平淡中享受著隨時可以死的輕鬆閒情。這並不是生命有所長進,或者是有所頓悟,而是當任何人走在符合自己生命的本分,且同時又是在朝真善美的方向時,必然有的自在。這就是整個願文的由來。

           任何可以內外一如、生死一如的願都必須是理事兼備的,也是生命任何時刻都可以實踐的法門,而不是需要特定的場合、時間與身分才能去規劃與實作的。從理事而言,整個願文的前兩句,「依止大悲觀世音菩薩,闡揚人本儒家之精神」,是「理」的,又分為內外,前一句是內涵的,是往內的對應理則:後一句是外顯的,也就是對外的基本原則。後兩句,「於娑婆世界隨喜精進,在蒼茫人間結緣點燈」,是「事」的,也分為內外,前一句是對內的,是個人格、致、誠、正與修身的方法;而後一句則是對外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從法門的名相而言,其總持就是「觀音」法門,約思想結構而言則可以稱為「觀音儒家」法門,全稱則可以叫做「觀音儒家精進點燈」法門。這些名相是用來自我提醒的,而不是創設出來與他人論理的。四句中每一句也是獨立的一個法門,但在實踐每一獨立法門時,必須在理事上都已涵蓋其他三個法門,如此在生活的任何事務上都是在法門的道路上。每日依此而作,依此而息,那就是每日的生死一如;每念、每事依此而行,也依此而止,那就是每念、每事的生死一如。法門就是個人實踐其天命的方法,也是其目的;也就是說,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是目的,從任何一個點的實踐,無論是觀音的大悲、儒家的人本、自修的精進或者蒼茫中的點燈,都是整個法門的實踐,也都是隨時在以「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戰戰兢兢地隨喜與結緣。但「中庸不可得也」,法還是有為法,只要有法,就必然有非法,就不可能能達到真正無為法的純粹性,生命就還在不斷地修正中。當生命不斷地修正時,有朝一日,就會自然而然地了悟,那時無論是在法與非法時,都一定無任何法相地如法。如果我們譬喻了悟後的生命才是「生」,那了悟之前,我們可以譬喻為醉生夢「死」,當我們無論是在生與死時,都還是在實踐同樣的願時,就是生死一如

           就一世的生命而言,整個願文就是一個「理」,並不包含任何實際的「事」。如此,整個願才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任何狀況都得以實踐。無論在求知上、生活上、事業上與休閒上都只是隨緣地依止自己的願(天命、法門)而作而息,如此自然而然能夠內外一如,生死一如。就我個人而言,出生於此資本經濟與知識經濟同時爆發的時代,經由50年的生命歷練與累積,再從2009年的「回家」活動52012年的「出航」活動6中,體悟到「人本經濟」7是我這一世所要成就的「事」,其內涵就是提倡人本家庭經濟思想、人本個體經濟思想與人本總體經濟思想來達到「於人文上回歸家庭,再造天倫樂章;於自然上回歸土地,再造人間天堂;於個體上回歸真心,再造幸福經濟8。在這樣的大架框之下,以自己既有的生命因緣來實踐時,事情的大綱就一一浮現出來,包括成立「亦行書苑」9以擴展「亦行居」的理念來與社會接軌、家庭經濟體「回家興業公司」的經營、籌備以推廣人本經濟思想為宗旨的「出航基金會」等等。有了這些大綱之後,其餘的事情()也就緊接地出現與實作,包括家庭經濟體的整合與經營策略10 (包含遺產全部捐贈給回家興業)、以行腳來催生出航基金會的成立、規劃「台灣遍路」來讓大家一起行腳與祈願122020年到日本體驗「四國遍路」3並推廣「台灣遍路」、五年內每日自學日文一小時、終生每日持大悲咒21等等都是現在體現在生活與工作上的願。這些事務性的事情,有的可能會一一達成、有的可能會有所變更、有的甚至這一輩子都不能看到任何成果,但這並不礙我的願,也不礙我現在所有的行動。就如同前一段所述,願本身就己經是目的了,只要在任何行、住、坐、臥上都能回歸這個願時,那就是時時在願中,也時時都是在實現中,那時時都可以提起,也時時可以放下,生死一如。

           這就是我的願,我的遺書,我以此而生,我也願意隨時以此而死

註解:
1.        「生命獨立的第一步」:https://www.dropbox.com/s/yyrrhg0hlmi2jsd/Y092.doc?dl=0
2.        「經濟獨立的第一步」:https://www.dropbox.com/s/6xopeb1hc6g77m3/Y052.doc?dl=0
3.        「思想獨立的第一步」:https://www.dropbox.com/s/awowdr72hsi67rr/Y051.doc?dl=0
4.        「家庭讀書會緣起」:https://www.dropbox.com/s/ckiza6rk05ucgty/Y032.doc?dl=0
5.        「回家活動」:https://www.dropbox.com/s/m9o2ycg1wopfiyj/Y053.doc?dl=0
6.        「出航活動」:https://www.dropbox.com/s/mte7rwlprbpatep/Y064.doc?dl=0
7.        「人本經濟思想」:https://www.dropbox.com/s/xroagychb8y595x/Y069.doc?dl=0
8.        「人本經濟發展緣起與宣言 」:https://www.dropbox.com/s/0sqwk47x9ssl14d/Y081.doc?dl=0
9.        「亦行書苑」:https://www.dropbox.com/s/srnf8kfp8zkt9dt/Y082.doc?dl=0
10.     回家興業公司的組織章程尚未撰寫,這是下一個要完成的工作。
11.     雖然說核心是「知天命」,但如果沒有之前的不惑,那就不可能知天命。所謂不惑,就是肯定所有過去與當下的一切。所謂不惑就是對「自己及每一個生命都有能力,都有自己的法門(天命),來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信念沒有任何疑惑。所以才會說生命獨立的第一步:四十而不惑。
12.     12. 「台灣遍路」,目前只有粗略的想法,還沒有完整的構思。其架構是以「回家」與「出航」活動的理念為基礎,來讓任何追求自己生命真善美的人以行腳的方式來祈願,在整個台灣島上有固定的祈願點(可以是景點、人文聚落、宗教團體、營利或非營利的法人機構(包括政府機關)等…),祈願點可以由個人或法人來自發地註冊其祈願點的特質與內涵,由祈願的行者自行選擇路線開始行腳,在行腳的過程中,可以讓祈願點或路程中其他營利、非營利而已登記的個人、法人來接待行腳者。所有過程可以透過行動網路化,將行者的願、接待者的隨喜動態地串聯起來,使其既是「出航」,也同時是「回家」,以台灣人的多元包容性及好客本性來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的「祈願之島」。「出航基金會」的籌備與「台灣遍路」規劃是同時進行的,可以說以行腳方式來籌備「出航基金會」就是「台灣遍路」的濫觴,而當「出航基金會」正式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建立與經營「台灣遍路」,以達到基金會發揚人本經濟的第一步:「於個體上,回歸真心」。「遍路」這個名稱取自日本「四國遍路」,它是一條繞行日本四國一周共1,200公里的行腳之路,其間串聯著與日本空海法師相關的88間佛寺,該遍路已有1,200年的歷史。
,在整個台灣島上有固定的祈願點(可以是景點、人文聚落、宗教團體、營利或非營利的法人機構(包括政府機關)…),祈願點可以由個人或法人來自發性地註冊其祈願點的特質與內涵,由祈願的行者自行選擇路線開始行腳,在行腳的過程中,可以讓祈願點或路程中其他營利、非營利而已登記的個人、法人來接待行腳者。所有過程可以透過行動網路化,將行者的願、接待者的隨喜動態地串聯起來,使其既是「出航」,也同時是「回家」,以台灣人的多元包容性及好客本性來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的「祈願之島」。「出航基金會」的籌備與「台灣遍路」規劃是同時進行的,可以說以行腳方式來籌備「出航基金會」就是「台灣遍路」的濫觴,而當「出航基金會」正式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建立與經營「台灣遍路」,以達到基金會發揚人本經濟的第一步:「於個體上,回歸真心」。「遍路」這個名稱取自日本「四國遍路」,它是一條繞行日本四國一周共1,200公里的行腳之路,其間串聯著與日本空海法師相關的88間佛寺,該遍路已有1,200年的歷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