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亦行居春秋二祭的定義及執行簡則

春秋二祭

說明:

        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植基於今身與無數過去身的父母,乃至於整個人類所有生生世世的祖先,所以在生活上排定特定的日子來感念這些奇遇恩典,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台灣,一般人都是排定清明節來掃墓,重陽節來敬老尊賢,而這兩個節日也正好落在春天與秋天,所以我們就結合這兩個節日,將其明訂為亦行居春秋二祭的日子。在春秋二祭的意義上,除了是對歷史的紀念與學習外,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經由這些歷史及過去自我實踐中去發掘自己生命的理想性,再依此理想性去發自己的願。所以春秋二祭就是對著自己與所有人類的祖先,也就是天地鬼神之間,來「感念」與「發願」,讓自己不斷地經由每年春秋時節的感念與發願迴盪中,去反省、調整與實踐每個生命應有的宇宙責任。如此則必然能達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儀軌簡則:

1.      以簡單、莊嚴為原則。

2.      程序上包含:

a.      「開場」:主持者(主祭者)宣示日期、地點、人數(或唱名)、祭典開始等。

b.      「感念與懺悔」:將自己與天地鬼神繫念起來。在內心上審查自己過往所發的願與實踐的結果,在身體上藉由禱告、禮拜、靜默等讓自己沉靜下來。

c.       「感恩與祈福」:常言道:「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藉由經典的朗誦或者其他儀式來感恩自己以及所有人類的祖先,並為之祈福。

d.      「發願」:可以有共同的願,由主持者(主祭者)來頌唸外,每個人還可以在此時以心聲或者小聲地對著天地鬼神間來發自己的願。

e.      「迴向與結尾」:將此祭祀的莊嚴功德迴向所有往生者、在世者及參加者。宣示祭典結束,禮成。

3.      其中「感念與懺悔」、「感恩與祈福」及「發願」可使用不同宗教的儀式,但只能選用一種,不要混和著用,以尊重每個宗教不同的法。

4.      「發願」除了言語之外,也可以自己撰寫祭文、發願文、遺囑、墓誌銘等等方式來發願。祭典進行時,會將這些文章一起供奉於桌上,祭典後會收藏起來,待下次祭典時,若有新的願文,則可以自行汰換。

 

 

 

亦行居簡介:「亦行」表示因見賢思齊,「亦」聞思而修「行」之意,也是論語所講的「賢賢易色」。住在「亦行居」的人,通稱為「亦行居士」,也就是自勉為「聞道而能勉力行持的人」。「亦行」也通「易行」、「異形」與「義行」,「易行」代表簡易的行止,「簡易」出自於易經繫辭,「異形」就是每個人生命本質應當獨立自主就如同每個人外形之不一,而「義行」就是為所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