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亦行居新贊助的兒童

 


NIMU LEON, Fils ZAR-217670-3365),2017.7.30,男,剛果(官方語言:法語), 7歲。

中文名字:李文輝

「李」:取自原來小朋友姓氏「LEON」的「LE」,是華人常見的姓氏,表示小孩能夠被華人廣大地接受。

「文」:取自寶貴父親「林文通」的中間名字,表示期許其內在是「溫文儒雅」。

「輝」:取自小朋友的名字「Fils」,表示期許其前途一片「光輝」。

 

LUCIANO, Atija Jackson MOZ-213402-4172),2012.8.30,女,莫三比克(官方語言:葡萄牙語),11歲。

中文名字:魯麗家

「魯」:取自原來小朋友的姓氏「LUCIANO」。「魯」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家鄉,代表有深遠的文化傳承。

「麗」:取自亦行居阿嬤「郭麗芬」的中間名,代表能夠擁有「美麗」的人生,「麗」人又能「麗」己。

「家」:取自小朋友的名字「Atija」,表示能夠回歸本心,從「修身齊家」做起,乃至「治國平天下」都是份內「家」務事。

 

 COULIBALY, Yoro MLI-219745-2441),2021.10.10,男,馬利(官方語言:法語),2歲。

中文名字:卡南洛

「卡」:取自小朋友原來的姓氏「COULIBALY」。在中文是「上」與「下」的合體,表示有「能上能下」的韌性。

「南」:取自亦行居阿公「黃南吉」的中間名,表示可以以謙卑的心,事事以「南」朝「北」,除了能夠明哲保身之外,也能夠幫助他人創造和諧的天地。

「洛」:取自小朋友的名字「Yoro」。「洛」是「河圖洛書」的「洛」,代表中國最早的智慧來源,也期許小朋友能夠帶給「馬利」這個內陸國家一點「洛水」、一點希望。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在蒼茫中「出航」

全世界疫情延燒了快兩年,台灣雖然不嚴重,但是近幾個月也是繃緊了神經來全民防疫,除此之外,國際與兩岸局勢的詭譎多變,也讓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是的,我們正處於一個如此蒼茫的時刻,鬱卒與亢奮、疲乏與放縱不時地交織而起,讓人終日惶惶不安地等待,等待甚麼?等待一個全然不可預知的未來。面對這樣的時刻,你可以選擇消沉與等待,你也可以選擇積極與前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地「出航」,在一片蒼茫中,點亮幾盞燈,照亮自己,照亮道路。

        「亦行居」成員最近已一個一個地「出航」,除了威愷於去年就開始獨立在外生活與工作外,威慈也於上個星期六到法國的高等經濟商業學院(ESSEC)就讀MBA,經濟學人評價為全世界辦的最好的MBA之一,而我們家的法國女兒,莍安,也開始在法國巴黎執行律師業務,除外,她也去徒步體驗了日本的「四國遍路」(1,200公里)以及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800公里)。為了印記這些果敢的出航,我各送他們一枚鈦金屬的印章,加上一首古詩,以誌這個非凡的時刻。

 

黃威愷印

黃河長江遠流兮,草山漢溪是家鄉,

威信重諾行憲兮,崢嶸拔萃在指掌;

愷心切情同理兮,俗名世功平等央,

印腳跡心探尋兮,夏風冬雪自在享。

 

黃威慈印

黃禾青果有成兮,兩度遊歐涵質麗,

威心猛進無倦兮,多語修習展才藝;

慈悲本具賢良兮,習染知障限天地,

印記源探遼闊兮,千江靈智貫東西。

 

 

亨莍安印

亨運元命順遂兮,法國律師利貞行,

莍影駿魄驚艷兮,台灣中文異國情;

安得廣廈千萬兮,老松古柏盡歡顏,

印月千江寂寥兮,燈火闌珊續天明。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外, 樹, 天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除了他們之外,威敏雖然就讀台北的師範大學,但她也開始獨立地申請了宿舍,還在補習班與遠播公司打工。而我跟寶貴則將於九月開始,移居花蓮,準備以兩年的時間完成EMBA與中文碩士學位。這兩年期間將每兩周回台北2-3天來辦辦事情。除此之外,我也修改了我的「生死一如的願與遺書」為「依止大悲觀世音菩薩,闡揚人本儒家之精神,於娑婆世界齋戒精進,在蒼茫人間結緣點燈」,其中的「齋戒精進」,原本是「隨喜精進」,因近年感受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有時時有「齋戒」的心,才能夠持續地出航,才能時時有赴死的決心,所以才改為「齋戒精進」。我們在花蓮平和火車站附近租了一個平房,空間雖然不大,但地有200坪,如果媽媽狀況不錯的話,會安排一季來花蓮度一次假。當然也歡迎大家到花蓮時順道來坐坐,或是專程來度假,大概容納一家子3-5個人沒有問題。所以「亦行居」將於九月後變成「空」城,而「空」正是準備醞釀另一個萬「有」。除了亦行居士開始一個個出航外,就在台灣疫情最嚴重的六、七月間,亦行居的家族企業「回家興業」也與台灣(或是世界)最大的電子通路商,大聯大,的一位董事合資成立了「出航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由我擔任負責人,準備以此來實踐一些「人本經濟思想」的發展策略,期盼能夠對台灣與世界有所貢獻。

        「出航」的汽笛聲已響起,無論在路程中是否有你相伴,我們終將走向你,當我們相遇時,我們會再一次地邀請你,邀請你一起「出航」。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網路時代台灣銀行產業的危機與轉機 --以本質的角度來思考

一.緒言:

        近百年來是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大的一百年。從工業革命(動力與機械的發明)、資訊革命(半導體技術的精進與電腦的普及)、到網路革命(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普及),每一次都是帶來人類社會結構性的改變,也讓財富產生了大量的轉移。就物質文明而言,這是一個輝煌的時代;但就精神文明而言,因為資訊充斥、步伐快速,所以這也是一個失落與迷失的時代。

        當每一次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社會變革,都會對人類的經濟與產業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網路時代來臨時,眾多產業也開始歷經結構性的改變。例如本來如日中天的紙本與電子媒體事業,從20世紀末就開始漸漸地沒落,實體零售市場漸漸地由電子商務所取代,電影與音樂產業由實境與實物的觀賞與購買,變成線上的串流產業等等。而資本經濟結構的支柱,金融產業,同樣也面對了各式各樣的衝擊與挑戰,包括;

1.      網路打破了區域經濟市場與國際經濟市場的界線。例如:

a.      Uber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經營運輸業。

b.      Food Panda可以在美國決定台北市的食品供應鏈。

c.       [1]PayPal可以讓世界各國2.27億家網路商店使用其收付款的機制。營業額高達214.5億美元(2020),遠大於台灣2019年營業額排名第一的中信銀行(1,331億台幣)

而本來固守於本土市場的傳統金融產業,正被外來的各種金融服務所威脅,此時,傳統金融產業是否也可以利用網路的跨國性,而走出另一片天呢?

2.      傳統單一產業的單打獨鬥市場轉變成各種異業結盟的競合市場。

a.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區塊鏈(BlockChain)就成為異業結盟的最好工具,Open Banking也是在這種環境下自然地因應而出,那傳統銀行只要弄出幾個金融服務的API,就可以稱為一個Open Bank嗎?還是換湯不換藥,每一家都提供Open Banking服務,那怎麼樣才能具有贏家的特點呢?

b.      隨著各種競合市場的興起,有些業務已經被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所取代,那經過蠶食鯨吞後,銀行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否會只剩下「法令」這個護身符呢?

3.      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時代。

a.      隨著2009年第一個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開始運作後,整個世界包括各國政府及全球金融產業進入了另一個時代。虛擬貨幣是一個實踐跨時間與空間的「通貨」,它不被任一國家、任一組織、任一人所掌控,它代表人們可以有所空間來脫離由國家掌權者以及資本家所控制的、玩弄的與虛假的金錢遊戲[2]前十大虛擬貨幣的市值已達7.53兆美元,一天內的成交量已達430億美元。這是時代的趨勢,處於這個趨勢的最大衝擊者就是金融產業,因為虛擬貨幣一個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免除金錢收受者中間的所有第三者。如此台灣應如何因應?台灣的金融產業應如何因應?

4.      去中心化的金融時代。(DeFi)

a.      DeFi的原文是Decentralized Finance,也就是去中心化金融,也稱為開放金融。[3]DeFi一般是指基於智能合約平台(例如以太坊)構建的加密資產、金融類智能合約以及協議。這些資產、智能合約以及協議能夠像樂高一些組合起來,因此,也被稱為「貨幣樂高」。

b.      其核心就是透過區塊鏈、加密貨幣、智慧合約等等技術來實作。未來幾乎所有透過金融機構的全部業務,包括借貸、匯款、消費收支、債券與股票發行、甚至ATM做各種法幣的支付與存款都可以以此結構在網路被實現。

c.       此時,銀行是否還有立基之處嗎?

 

台灣乃至於全球的銀行產業,就是正處在這樣充滿危機的時刻。尤其,台灣的銀行產業及政府的金融政策一向保守與傳統,在面對時代的變遷時,上上下下的危機感,是時常聽聞,也是可以推知的。在此,我將試著以本質的角度來思考將危機變成轉機的可能性。

 

二.回到本質來思考

        當我們個人、一家企業、一種產業、或者整個人類在面臨時代的大轉變時,如果我們還持續地以既有的世界來類推、來思考,那恐怕不僅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很可能就會被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中。如同[4]《本質思考》作者,平井孝治,依據「MIT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所說的「在競爭激烈的商場/職場上,遇到問題時,你以為你認真思考過了,為什麼想出來的策略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思考慣性阻礙了你,讓你看不清問題的本質!」;或是PayPal、特斯拉、SpaseX的創辦人,馬斯克,所謂的[5]「第一原理思考法」,「我確實認為這是幫助思考的好框架。一般來說,它的含意在於,把事情簡化到最單純的本質,然後由此開始推理,而不是透過比較。所以,當我們在探討銀行產業在網路時代所面臨的危機與轉機時,我們最好回到產業最相關的幾個本質來探討。

我們先以本質來定義甚麼是銀行:「一個協助人們處理金錢的服務事業,讓人們可以在金錢的使用上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促進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在這個定義

上就有了幾個基本的關鍵字:「」、「金錢」、「經濟」,這三者就是本質,其它的「服務」、「使用」、「跨越」、「發展」都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一種動詞。當人們經由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開始以物易物,然後發明「金錢」以利更進一步跨越時空來達到以物易物的目的時,就漸漸地形成了經濟模式以及經濟思想,接著這些經濟模式與思想又再回過頭來影響人,如〈圖一〉。如此循環不已時,我們就會漸漸地忘記了人、金錢與經濟的本質。所以說,同樣是以回到本質的角度來思考,或者是「第一原理思考法」,如果沒有真正的回到「人」最基本的意義時,那很可能都還是在某種框架上打轉而已。而在這裡我將嘗試以儒家人本思想為基礎,來探討「人」、「金錢」與「經濟」的本質。

 

「人」是什麼?

人與其他動物有什麼分別?一個個體,就有形的形體相對於浩瀚的宇宙而言,就如同螞蟻中的螞蟻一般,渺小而微不足道。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人體也不例外,而原子的核心是原子核,[6]原子核的質量等同於原子,但只佔據原子不到萬分之一的空間,其餘都是電子運行的空間,所以我們據以為實的身體在微觀下幾乎是真空狀態,有如太空一般。如果將20億人的原子核聚集在一起,只不過一顆紅豆那樣的大小。但就無形的精神而言,[7]人體平均由37.2兆細胞所組成的,每一個細胞又是多個分子與原子組成,就微觀而言,每個細胞就是一個太陽系,而我們的銀河只有1000億個星系,我們的人體則有372個銀河,是什麼力量讓這麼龐大的有機體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人,而這樣的一個人還能認知到自身的渺小性與無限性,這就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這也是身為一個人的偉大之處。

所以「人」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每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在於各種人類的集合名稱,如家庭、組織、民族、國家、全人類、以及各種口號與圖騰。所有這些名詞都應該以能夠孕育與幫助個體獨立、使其能發揮所能而存在,而不是反過來,讓個體去服務與效忠這些名詞。

這就是為什麼[8]「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人性的「本善」。但人經由後天的薰習後,就會開始有所分別,有美有醜、有利無利、有好有壞、有用沒用等等,而開始排它與利己,隨著性格選擇合縱或連橫,互助或鬥爭,然後演變成今日的社會型態,讓人們終日惶惶不安地隨波逐流,而忘了[9]「天大、地大、人亦大」。人類由這樣的後天知識所展現出的人性是「本惡」的。

 

甚麼是「金錢」?

如大家所知,「金錢」就是所謂的「通貨」,也就是人們以此來交換彼此所有的物品與服務。「它」本身是虛擬的、空性的,它的價值完全是基於人們所形成的一種「共識」。但由於我們賦予了它實質的形式,如鈔票、鑄幣等等,以及被習於金錢的社會所感染,而忘了其本質,認為錢是一種「實有」,甚至成為人們所追求的核心。

我們可以比擬「金錢」為一時的「權力」,是經由你對他人有所貢獻後,整個人類社會給予你的一種「權力」。而如同權力一樣,擁有什麼樣的權利,其實就必須有相對的義務,這世界不可能只有「權力」而沒有「義務」的狀況,就如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一樣,那些只認知到自己的「權力」,認為金錢是完全自己賺來的,而沒有感受到相對應的「義務」,那是他們沒有去體會每個個體的渺小性,也沒有感受到「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平等性與偉大性,雖然濫用權力者,一時看不出有甚麼損失或報應,但如世人所熟知的「富不過三代」,或者依據[10]「信息守恆定律」,我們可以知道必然是有因有果的。如果能夠認知到這一點,那我們就不會認為錢是多多益善的。

當我們將金錢執為「實有」時,就會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後,華爾街還是每年照樣分紅200億美金,而在同時,全世界則有10億人瀕臨餓死的邊緣。這就是後天人性的作用,聰明者競耍其聰明來巧取豪奪,而無資源者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11]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齊格勒於2008年對報社記者說:『人們的「瘋狂」之處在於認為挨餓與否由命運決定。他在訪談中表示:「挨餓與否早已不再由命運決定。現在每個餓死的人,都是被謀殺的受害者。這是安靜的大規模謀殺。』。

 

甚麼是「經濟」?其目的為何?

「經濟」可以定義為透過群體的互助合作,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夠付出貢獻並取得所需,以達到基本的生命存續,也就是「經濟獨立」。所以「經濟」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每個個體能夠安身立命。在共識下,貢獻多一點的、努力多一點的,取得多一點,但不會貪婪、獵取、巧取豪奪,讓他人都無所得或者無法安身立命,所以就不太會發生經濟的危機。因此經濟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人都能達到「經濟獨立」,所謂經濟獨立,就是讓每一個人能夠安於各種經濟條件,沒錢也安心,有錢也安心。

我們可以說經濟思想的演變,若以天、地、人分類法而言,人類首先發展的是以「天」為核心的經濟思想,這種經濟思想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敬畏,甚至把人當作犧牲品來博得上天賜予的風調雨順,這是人類自卑情結的「天本」經濟思想。當工業革命後,人們開始掌握了工具,就漸漸地發展為以「地」為核心的經濟思想,也就是掌握資源後,人們就自認為可以為所欲為,這也就是今日的資本經濟思想,這是人類自大情結的「地本」經濟思想。無論是「天本」或者是「地本」都是一種太過的狀況,基於前面所說的人、金錢與經濟的本質,我們可以知道「人本」經濟思想才是符合人類經濟的基本初衷。我在[12]《人本經濟思想》中寫到,『依此我們可以知道人本經濟的核心是人本家庭經濟,而人本家庭濟經營的本體是人文的建立。也就是人類所有經濟活動的標的應該是成就每一個家庭經濟,而每一個家庭經濟是為了讓每個個體都能夠「回家」。每一個個體的「回家」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獨立個體培育過程。當一個個體準備好成家立業時,此時就可以「出航」,開始另一個生命體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人本經濟思想的經濟循環。』。

從以上可以知道,「人」、「金錢」與「經濟」的本質,但人們經由經濟行為後會循環地影響我們對本質的認知,當我們已經習於某一種經濟架構時,我們就會自然地以為那就是「人」、「金錢」與「經濟」的本質。處在今日的資本經濟框架上,我們忘了土地是滋養萬物的本源,而不是金錢;我們忘了經濟的目的在於個體的安身立命,而不在於資本的累積;我們忘了每個個體生命的目的應該是尋求自己的安心之道,而不是在社會上隨波逐流地汲汲營營。

 

三.回到本質思考後,網路時代台灣銀行產業應如何來面對危機?

銀行產業可以說是今日資本經濟的基礎,主宰著人類的經濟活動,也可以說是資本經濟的代名詞,它的本質是以「資本」為核心的「中心化」產業。資本家、新興資本家、政府透過這些銀行來架構其資本社會,美其名是讓人們在這樣的框架上安居樂業,實際上有如創造出一個一個巨大的蜂窩系統,裡面又串聯著不同大小與型式的蜂窩,讓不同的蜂群無時無刻地為各自中心的女王蜂效勞與服務,其間或有叛變與權力的轉移,但只是多了不同的蜂窩與跟隨的群眾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說,今日銀行存在的基礎就是「中心化」與「政府公權力」,當其面臨網際網路的興起與科技的進步時,這兩項基礎就開始有所動搖。

這是因為銀行產業今日所面臨的危機都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發展,而網際網路的本質就是「非中心化」與「跨國性」,雖然傳統的產業與新興的科技公司使用傳統的中心化資本模式,利用網路的無遠弗屆,創造出一個一個網路獨角獸,如FacebookGoogleAmazonUber等等,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網路上一個一個去中心化的服務就會開始實踐,如今日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就是一例,再來就會有去中心化的媒體(DeMedia)、去中心化的影音平台(DeTube)、去中心化的雲端服務(DeCloud)、去中心化的社群媒體(DeBook)、去中心化的百科全書(DeWiKi)、去中心化的物流與運輸平台(DeFlow)、去中心化的搜尋引擎(DeSearch)、去中心化的電子商務(DeMark)、去中心化的保險平台(DeInsu)等等這時候今日的網路科技大廠或許將不復存在,但首要的還是本來完全以「中心化」為核心的金融與銀行產業會最先受到衝擊。

如果我們能夠認知到一個產業的本質以及今日網路發展的本質,那我們就可以依據這些本質以及我們本身已具有與存在的現實,包括歷史與人文、社會結構、國際經濟結構等等,在面對危機時找到一條轉機之路。我雖是台灣金融產業的局外人,但我長期關注網際網路與科技業的發展、以及長期對資本經濟社會的反思,而提倡人本經濟思想。其中「網際網路」與「人本經濟思想」都有著「去中心化」的本質,所以不揣自身簡陋,我將提兩個方向來謀求在「去中心化」的趨勢之下,台灣以及金融產業的轉機之路。第一個就是在「理」上「擁抱人本」,第二個就是在「事」上「保持開放」

 

於「理」上「擁抱人本」

「人本」不是一個新名詞與新觀念,它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人本經濟思想也是基於儒家的動態倫理觀,然後針對資本經濟結構所產生的弊端,而闡述出來的一種人本應用,所以並非一種新發明。

而今日全世界有承繼儒家思想的社會中,台灣應該算是最正統的,它就在我們使用的文字當中,也在我們一些生活的習性裡,雖然我們日用而不自知,但台灣社會的文化底層有深厚的儒家人本思想,所以到現在流傳的一句話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這已經是我們經過多年都市化與資本化的洗禮了。所以可見,台灣深具儒家「人本」的人文本質,唯有順著本身的歷史與人文特質去發展,才有可能成就可大可久的事功。所以如果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擁抱「人本經濟思想」的話,那就足以應付今日「去中心化」的種種挑戰,進而捉住此轉變的契機,而走出一條朝向人人都可能追求幸福的康莊大道。

人本經濟思想並不是要排斥資本經濟、市場經濟,而是針對原來偏「地」的資本經濟思想,將其位移到以「人」為本,其上有「天」,其下有「地」。當我們把核心聚焦在「人」時,那所謂的「文創」就會是自然的產物。如我在[13]〈人本經濟發展策略〉所說,『「文」就是人文,是人本經濟思想的「天」,也就是最高指導原則,任何一種人本經濟結構都包含了「天」。「創」是創造,創造的本質是同理心與慈悲心,在理上是自然與人文的歸納與演繹,在事上則是自然的應用與人文的詮釋。而人本經濟思想是依據儒家基本的動態天地人三分法來闡述的經濟思想,其中的「人」就是同理心與慈悲心,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地」就是自然的歸納、演繹與應用,而「天」就是人文的歸納、演繹與詮釋。所以說動態天地人三分法的人本經濟就是文創經濟,不僅讓每一種產業都變成文創產業,而且人人是文創個體,家家是文創家庭,連八股的政府組織都會成為文創公務員、文創市府、文創國家。』。

「人本」的另一個名詞就是「倫理」,就是守本分,所謂的倫理是動態性的,隨著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事務,就有不同的對待,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網路」的另一個名詞就是「通訊協定」,就是利用開放式的演算法,隨著不同的應用而讓參與者扮演不同的角色,隨時在變,而達到去中心化的目的。「網路」只是具有非中心化的特質,但還是需要人為的特意操作(如區塊鏈、加密貨幣、DeFi等等),但是「人本」本身的意涵就已經是去中心化了。所以當網際網路正在醞釀與成就一個去中心化的數位經濟時代時,那擁抱「人本」就是最直截能夠解決危機與走在時代尖端的無上心法。而在現實的事務上,就政府而言,應該檢討產業政策與相關法規;就企業組織而言,應該思索組織再造,平等地對待股東、工作人員與客戶,讓人人都是員工,也都是企業主;對銀行而言,首先就是先把所有客戶,包括自然人與法人,都當作資本家,而不是只有股東才是資本家,如此以資本為核心的思想架構,就馬上轉移到以人為核心的思想架構,那依此就會有組織結構的變革、經營策略的變革、產品的變革,銀行就會成為一個非中心化的理財服務中心

 

於「事」上保持開放

所謂「開放」就是事情上都是「動態」的、「非中心化的」。我在[14]〈新經濟發展的奇異吸子〉這篇文章就闡述了「開放」,『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開放性」,開放性讓每個人、每個裝置、每個服務都願意,也都能夠串連起來,資訊家電就如此成為順理成章的趨勢產品,PC也將只是資訊家電的一種商品。以此,我們可以知道,新經濟結構的心法就是「開放」,越開放市場就越大,而「開放」剛好是過去資本經濟思想的盲點,若以過去的經濟思想要來線性地過渡到新的經濟潮流,那恐怕會跌的粉身碎骨。』。一有中心,就會有排斥,就不是「開放」。「開放」的前題是「人本」,而「人本」的結果就是「開放」。這是「事」與「理」的相互作用。

人因為需要分工而群居,所以離不開政治,所以「事」如果能由政府從上而下地實行是最為順遂的。但執政者,無論是哪一種政治型態、哪一種層級,很容易就被「權力」所著迷,就如同資本家,很容易著迷於由金錢所帶來的權力一樣。一著迷,就執為「實有」,就將自己的思想、利益當作中心。所以「開放」首要的就是執政者從這種著迷中甦醒過來,民主國家是透過民意代表或者民眾示威活動等等,到非常狀況時就是經由革命,但通常都是新執政者一站到台上,全部都忘了初衷。所以孟子說[15]「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所謂「仁者」,以今日的語言來說就是去中心化的人(DeHuman)

無論如何,當趨勢來臨時,也會迫使各階層執政者有所反思,此時如果能夠摒棄自我,則應該開始接受「虛擬貨幣」的時代,放棄自己能夠隨心所意來控制貨幣的權力。台灣應該接受所有在世界主要國家都是合法的虛擬貨幣,並發行以新臺幣為基準的[16]「穩定型虛擬貨幣」,以同時包容今日法幣的使用。我在西元2000年台灣新政府上台前,就有一篇文章[17]〈建請新政府的中央銀行發行電子貨幣〉中提到,「面對未來的數位經濟,新政府有必要未雨綢繆,提升台灣未來的世界競爭力,而建立數位社會首要的任務就是讓基本的數位經濟形成,目前各國政府幾乎都沒有一套完整的數位經濟計畫,,而主管貨幣發行的中央銀行反而在一旁納涼,這真的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所以唯有完全地接受「虛擬貨幣」時代,我們才能依此擘劃出數位經濟時代的各種法令與政策,直接地讓全世界所有人來擁抱台灣,那台灣就不是兩岸的問題,而是世界的一環。既是世界的一環,也必然包含了兩岸的關係

即使政府尚未能夠有所覺醒,而開始佈置各種金融法令與政策,以讓銀行產業能夠鬆綁手腳,邁步跟上數位時代。銀行產業也必須面對已經存在的各種實質挑戰與機會,否則生存尚有問題,何況發展。首先就必須體認數位經濟的「去中心化」趨勢,其最終是要淘汰所有的中介得利者,以便讓每個個體間(自然人與法人)的金流、物流、資訊流不受控制與更有效率,所以如果銀行能夠與某個領域的個體相結合,共利共榮,那就不會在「去中心化」趨勢中被淘汰,甚至因此而擴大市場。所以重點是「專注於某個領域,以金錢仲介的角度與該領域的所有個體相結合,共享所產生的利益」,只要以此來界定自己、改造組織、創造商品、結合異業,都是在面對危機時,再一次發展的轉機。趨勢大師Brett KingBank 4.0演講中的最後一段話,[18]The only way you'll survive this transition impact is if you've prepared to start over again rethinking the role of your business in your customs' live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you'll always be there embedded in the world around them.」,也不謀而合地切中這裡所謂的「在特定領域裡與所有個體相結合」之意。在實務上,我舉幾個台灣的銀行產業可以思考與試行的方向:

a.      在法令許可下,開放虛擬貨幣的存款以及匯兌,包括ATM可以以虛擬貨幣提領法幣、可以以法幣購買虛擬貨幣。

b.      專注在某個領域的金錢仲介服務角色,而去掉所有金錢加值或者商品製造、加值的業務,並以此核心領域擁抱全世界,服務全世界同個領域的所有人。

c.       以仲介的角色經營所有線上(On Line)與線下(Off Line)P2P信用借貸與抵押借款。「P」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而銀行本身也只是一個「P」,其他銀行同業也是。

d.      組織再造,讓大部分高櫃人員由金融科技公司與機器等來取代。將人力移轉到個人或企業的理財服務員,以讓自己、個人或企業也都是銀行家。

 

四.結論

        銀行產業是今日資本經濟的支柱。今日銀行產業所面臨的危機,也是資本經濟結構所面臨的危機。面對危機時,我們可以採用保守作法,以微調的方式來因應,如金管會所提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三階段,雖然看起來是在擁抱科技、追趕趨勢,但對於整體面而言都是徒勞的,只是換一批不同的玩家,玩的都還是舊日經濟模式的遊戲,讓大家能夠暫時苟延殘喘而已。當然,我們也可以企盼有一個賢能的政府,能夠摒棄所私,擘劃新時代,讓大家在兼顧現實的同時,一起擁抱去中心化的經濟模式。但這是過於理想化的想法,真正的「改革」都是由下而上的,就如同「行政」必然是由上而下的一樣。所以如果我們認同去中心化是未來的趨勢,那就先讓自己成為去中心化的人(DeHuman),讓自己的家庭成為去中心化的家庭(DeFamily),讓自己的公司成為去中心的組織(DeOrg),進而影響四周的人,產生更多的DeHumanS, DeFamilieS, DeOrgS,那我們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文化(DeCul),去中心化的社會(DeSociety),以及去中心化的政府(DeGov)。否則無論是一個個體、組織、或者國家直接去因應潮流,去使用或實作各種去中心化金融科技,有可能會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僅無法突破現在所面臨的危機,反而陷入更大的泥沼。



[2] 依據2021.7.29 http://www.stockq.org/market/cryptocurrency.php2的即時圖表。

[3] DeFi簡介,網址:https://www.blocktempo.com/defi-101/

[6]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從原子談起,網址:https://www.aec.gov.tw/220_271_1085_1086_1174.html

[7] 知識大圖解,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3183

[8] 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

[9] 語出老子《道德經》。

[11] 聯合國特使:「糧價狂漲是大規模謀殺」:https://e-info.org.tw/node/32014

[12] 《人本經濟思想》發表於2015年,網址:https://yishinge.blogspot.com/2015/12/blog-post.html

[13] 人本經濟思想發展策略,網址:https://yishinge.blogspot.com/2015/12/blog-post_31.html

[14] 新經濟發展的「奇異吸子」,文章網址:https://www.ctimes.com.tw/DispArt/tw/0012011405KI.shtml

[15]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章。

[17] 建請新政府的中央銀行發行電子貨幣,https://www.ctimes.com.tw/DispCols/tw/0003310129Q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