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由被人撫育的小孩成長為一個可自行獨立的個體,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尋求經濟的獨立。而經濟獨立的關鍵就在於「學」,也唯獨「學」後,才可以讓人對社會有所貢獻,也才能從社會得到回報:「祿」,也因而達到了經濟的獨立。而「學」的基礎在於「遜悌」,「學」的作用在於「貢獻」,而「學」的目的則在於「修身」,否則就如同孔子所謂的「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謂賊」,這也是在闡述一個「學」的過程,也就是學習者(幼)必須是謙遜的,學有所得者(長)必須回饋社會的,而已學成者(老)必須放下所學的,否則都是「賊」,一個(幼)偷人家的來裝飾自己,一個(長)偷人家的來自我享用,而一個(老)則將他人的東西據為已有。
雖然「學」是經濟獨立的基礎,但一個只追求個人世間名利的個體與一個追求完整生命實現的個體所「學」的方法與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向外」學著各類世間的技術或學問,以追求個人的慾望,就如同論語中樊遲請學稼學農一樣,孔子摒之為小人之學,在此我們稱之為「小學」;後者是藉由學習世間的技術或學問來「向內」反省,以建立自己生命的中心思想,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就如同論語中子張學干祿一樣,孔子只交代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自然「祿在其中矣」,也就是完全不預設立場地學習(接受與相信)自己所有因緣的事與物後,對無法了解與包容的部分存疑(對自己存疑)在內心,而謹言慎行所自認理解與包容的部分,如此必然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在此我們稱之為「大學」。我們可以說「小學」是「今之學者為人」,也就是為著超越別人或者取得別人的讚賞而學習;而「大學」是「古之學者為己」,也就是學著使自己如何明明德於天下。
所以經濟獨立的第一步,就是「志於學」,而志於學的學就是「大學」,而其標的如同大學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以至善」中的「明明德」。也就是依止於至善,至善就是完全的平等心,也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然後依據自己的性向、資質與因緣去學習世間的學問與技術,在此過程中經由反省來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明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與修身),並依此中心思想將所學的貢獻給他人(親民,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必然得到應有的報酬,也必然能夠做到經濟的獨立。所以經濟獨立只是一個任何個體在學「大學」中必然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一個個體在建立自己的道:中心思想的過程中,必然應有的作為與回饋。所以孔子會說:「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其斯之謂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